近期,人工智能(AI)领域的资本开支规模引发市场热议,部分观点担忧当前投资节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对此,高盛最新发布的研报给出明确结论:AI资本开支远未达到过热阶段,技术驱动下的投资热潮将在未来十年持续推进。这一判断基于对历史技术周期的对比分析,以及AI技术对生产力提升和算力需求的双重支撑。
10月19日,追风交易台援引高盛报告指出,当前AI相关投资占美国GDP的比例尚不足1%,而历史上铁路、电气化、IT等技术革命的投资高峰期,该比例普遍达到2%-5%。这意味着,尽管近期AI基础设施投资名义金额屡创新高,但从宏观经济占比来看,仍处于技术渗透的早期阶段。
美国国家账户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AI相关支出年化增速较2022年提升2770亿美元。仅2025年,公开美企在AI基础设施上的收入增量就达约3000亿美元。高盛测算,生成式AI全面应用后,将为美国经济创造20万亿美元现值,其中8万亿美元将以资本收益形式流向企业,这一数字显著高于当前及可预见的AI投资总额。
高盛报告强调,AI资本支出的持续性由两大核心因素保障:
据高盛预测,生成式AI全面应用后,美国劳动生产率将在未来十年逐步提升15%。学界和企业实践案例显示,AI应用可带来25%-30%的平均生产力提升,尽管目前仅2.5%的岗位面临自动化风险(主要集中在编程、客服和咨询等领域),但效率优化已覆盖制造、物流、金融等多个行业。
报告指出,AI模型规模年均增长400%,而算力成本年均降幅仅40%。训练查询需求和前沿模型需求年增速分别达350%和125%,能效提升难以抵消需求扩张。高盛明确表示:只要算力需求增长快于成本下降,AI基础设施投资就具备持续动力。
这一判断在近期头部企业动作中得到印证。自9月以来,OpenAI连续宣布多项重大投资:与Oracle达成3000亿美元合作、获英伟达1000亿美元投资、与AMD战略合作部署6GW GPU算力、与Broadcom合作部署10GW定制AI芯片。这些动作凸显行业对算力基础设施的长期需求。
高盛测算显示,生成式AI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将直接转化为企业收益。即使在最悲观的假设下,美国企业仍可获得5万亿美元资本收益;而在乐观情景中,这一数字可能突破19万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测算尚未计入海外利润、新兴利润池或通用人工智能(AGI)带来的潜在收益。
报告特别指出,AI投资与历史技术周期存在本质差异:前三次技术革命主要依赖硬件普及,而AI革命同时驱动软件、算法和数据要素的价值重估。这种复合效应使得AI资本支出的回报周期更短、收益覆盖面更广。
对于市场担忧的“投资泡沫”问题,高盛总结称:当前AI资本开支规模既未超出技术承载能力,也未脱离经济基本面支撑。随着生成式AI从实验阶段转向规模化应用,基础设施投资将进入“需求拉动”而非“政策推动”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