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IPO市场近期迎来一位重量级选手——中国最大虚拟数字人智能体提供商南京硅基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硅基智能”)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若顺利过审,港股将诞生首只“虚拟人第一股”。
AI风口下的资本盛宴
2025年全球科技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概念非AI莫属。国外市场,英伟达凭借AI芯片突破5万亿美元市值,OpenAI重组后启动IPO进程;国内市场,AI与机器人成为资本双主线,A股人工智能ETF年内涨幅超40%,科创板相关ETF涨幅突破45%。据统计,2025年中国AI产业规模预计达10457亿元,占全球市场的20.9%,其中生成式AI用户规模达5.15亿,半年内实现用户量翻番。
在这场资本狂欢中,虚拟人赛道异军突起。百度文库数据显示,国内涉足虚拟人领域的企业已近30万家,其中70%为2025年新成立公司。硅基智能凭借“向市场提供虚拟数字人劳动力”的定位,成为该领域融资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
周鸿祎入局背后的技术野心
硅基智能的资本版图中,周鸿祎旗下三六零公司的身影尤为引人注目。作为国内最早布局AI的创业者之一,硅基智能创始人司马华鹏与周鸿祎在技术理念上不谋而合——二者均深耕杀毒软件领域,且对AI技术发展有着前瞻性判断。
2017年,司马华鹏提出“硅基文明”概念,认为以硅元素为基础的AI系统将突破人类文明的感知、算力局限,形成与人类协同进化的新生命形态。这种超前理念在当年被视为“科幻”,却意外获得红杉中国、腾讯投资、浦信资本等顶级机构青睐。截至2025年,硅基智能已完成9轮融资,投资方涵盖“国家队”基金及产业资本。
从技术突破到商业落地
经过两年技术沉淀,硅基智能在2019年实现关键突破:其研发的“硅基生命”系统成功融合语音、图像、文本技术。2021年,公司启动商业化进程,产品线覆盖金融、医疗、教育等10余个领域。2022年推出的“多模态大模型DUIX平台”,集成语音识别、NLP、计算机视觉等能力,使虚拟人具备更真实的交互体验。
与同行聚焦游戏娱乐不同,硅基智能瞄准“虚拟人劳动力”市场。其提供的智能体可24小时不间断工作,显著降低企业人力成本。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公司已向全行业输送8万个虚拟人,研发团队占比超70%,持有139项全球专利。
港股IPO的野心与挑战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硅基智能营收分别为2.23亿元、5.31亿元、6.55亿元,但累计亏损超3.18亿元。不过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调整净利润转正,达529万元。这一财务表现折射出虚拟人行业的普遍困境:商业化进程仍需资本输血。
尽管如此,硅基智能的港股IPO仍被寄予厚望。一方面,港股2025年开通的“科企专线”通道可加速科技企业上市;另一方面,公司32.2%的市场份额和“中国最大虚拟数字人提供商”的地位,构成其核心竞争壁垒。若成功登陆,硅基智能将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向全球输出“虚拟人劳动力”,构建其宣称的“硅基文明”。
行业观察:虚拟人能否撑起千亿市场?
当前虚拟人应用已渗透至信息查询、社交陪伴等场景,但商业化模式仍待探索。硅基智能选择B端劳动力市场作为突破口,既规避了C端消费市场的教育成本,又契合企业降本增效需求。不过,其半年529万元的净利润显示,行业盈利周期可能长于预期。
随着港股IPO临近,这家由周鸿祎等资本大鳄背书的AI企业,或将重新定义“虚拟劳动力”的市场价值。无论最终能否成为“中国版英伟达”,其冲击港股的动作本身,已为AI应用端商业化树立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