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AI大模型开始全面普及以来,AI取代人类这个之前科幻电影里面的桥段总是被提及,如今这个桥段似乎要成真了,10月美国企业裁员超15万人创下了20多年来最高,这个数据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怎么看这件事?

一、AI革命加速了裁员
据央视新闻的报道,当地时间11月6日,美国就业咨询机构数据显示,美国企业10月份宣布裁员人数超过15.3万人,为20多年来同期最高水平,也是自2008年以来第四季度单月裁员最多的一次。
报告显示,截至10月底,美国企业今年累计宣布裁员近110万人,是自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的最高纪录。公司指出,裁员激增主要受人工智能技术普及、消费者与企业支出放缓及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
无独有偶,据华尔街见闻的报道,11月6日,挑战者企业发布裁员报告,美国企业10月宣布裁员153074人,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创20年来最高水平,主因是科技和仓储行业的裁员。该公司首席营收官Andy Challenger表示这是自2003年以来10月份裁员人数最多的一次,当年手机的出现也带来了类似的冲击。他称:"一些行业在疫情期间的招聘热潮后正在调整,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普及、消费者和企业支出的放缓以及成本的上升,都导致企业勒紧裤腰带、冻结招聘。那些目前被裁员的人发现,他们更难迅速找到新工作,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劳动力市场的疲软。”
今年以来,美国裁员总数已突破100万,创疫情以来最高水平;同期企业招聘计划规模为2011年以来最低。

二、美企10月裁员超15万创纪录该咋看?
当前,面对着咄咄逼人的裁员潮我们到底该怎么看这件事?美企10月裁员超15万到底该怎么分析?
首先,当前的裁员潮从本质上来说是周期性的市场波动所导致的。回顾过去,在疫情期间,由于各种特殊因素的影响,美国经济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局面。大量企业为了应对当时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业务可能出现的快速增长,进行了大规模的招聘。许多公司在当时认为,扩大员工规模是保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举措。然而,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形势的转变使得市场需求不再像疫情期间那样旺盛,之前超量招聘所带来的员工冗余问题便凸显出来。企业不得不面对现实,通过裁员来调整自身的人员结构,以适应新的市场状况。这种周期性的市场波动就像一场经济的“潮汐”,当潮水退去,那些在繁荣时期过度扩张的企业就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力配置,从而导致了当前大规模裁员的现象。

其次,AI技术的成熟与商业化落地,正在从“辅助工具”转变为“替代方案”。本轮裁员中,一个显著特征是基础性岗位的消失速度远超预期。例如,在数据录入、文件整理、简单的客服工作等领域,AI凭借其高效、准确的优势,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这一点尤为明显。互联网行业一直以来都是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对成本和效率的追求极为严格。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都有强烈的意愿利用AI技术来实现降本增效。而且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用自己的案例表明,AI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是具备独立执行任务能力的“数字员工”。在此背景下,企业自然倾向于削减重复性强、创造性弱的基础岗位,以实现运营效率的跃升。这种趋势并非短期行为,而是长期战略转向的体现。
第三,对于企业来说,用 AI 取代基础岗位的核心逻辑是用一次性技术投入替代持续的人力成本投入,具备极高的投入产出比,这也是企业主动推进技术替代的关键动力。在经济增速放缓、成本压力上升的背景下,企业对盈利能力的追求更加迫切,而 AI 技术恰好提供了 “降本增效” 的最优解。从成本结构来看,人力成本属于持续性支出,包含工资、社保、福利等多项费用,且存在涨薪刚性;而 AI 系统投入属于一次性资本开支,一旦落地就能长期产生效益,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再看会计处理的巧妙之处。裁员产生的一次性重组费用可在当期计提,为来年利润增长埋下伏笔,而AI投入可资本化为无形资产,分多年摊销,平滑损益波动。这种财务技巧让管理层既能展现"降本增效"的执行力,又不伤害短期业绩表现,堪称资本市场最喜欢的完美故事。
更深层次的风险考量在于,企业对"AI落后恐惧症"已远超"裁员社会成本"的顾虑,"未能在AI转型中保持领先"被不少企业管理者视为企业最大战略风险。相比之下,裁员引发的短期社会舆论、员工士气损失,在资本回报率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这种"技术达尔文主义"思维,使得裁员从"最后手段"变成了"先发制人"的战略工具。

第四,对于我们现在的每个人来说,AI时代已经彻底到来,想要不被时代淘汰一定要持续构建自身的差异化竞争能力,特别是AI生存和协同能力,真正用好AI给自己服务。在这个AI蓬勃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传统的技能,而要积极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我们要深入了解AI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法,培养自己与AI协同工作的能力。例如,学会使用AI工具来辅助我们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挖掘自身的独特价值,培养那些AI难以替代的能力,如创造力、情感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AI时代的浪潮中立足,不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