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从随机漫步到理性投资:普通投资者的财富增长指南

时间:2025-11-18 18:29:07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证券市场周刊

读书介绍:

在投资领域,有效市场理论和随机漫步理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若你深信这些理论,便会认为主动投资(无论是基本面分析还是技术面分析)都难以持续创造超额收益。然而,一个健康的市场生态需要积极投资者的深度挖掘与消极投资者的理性跟随形成互补。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在主动投资的激烈竞争中成为被收割的对象,不如通过指数基金分享市场长期增长的红利。

本刊特约 续芹/文

近日重读《漫步华尔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第15版(此前曾研读第13版中文版),发现新版新增了对后疫情时代金融狂热现象的剖析、新型投资技术(如聪明β策略)的探讨,以及ESG投资框架的解读。更令人惊叹的是,作者伯顿·G.马尔基尔(Burton G. Malkiel)教授自1973年首版问世以来,持续50年迭代更新这部经典著作,这种学术坚守在金融投资领域堪称典范。



现年92岁的马尔基尔教授在40余岁时便以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的身份,在1973年首版中创造性地提出"被动管理指数基金作为投资核心"的理念。当时市场上尚未出现指数基金产品,这一前瞻性建议最初遭遇质疑,但经过半个世纪的市场验证,已成为全球投资者公认的资产配置基石。

全书核心主张可概括为:普通投资者应通过低费率宽基指数基金构建投资组合,坚持长期持有并定期根据年龄和风险承受能力调整资产比例。这种策略要求投资者正视市场随机性,摒弃战胜市场的幻想。马尔基尔教授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低成本指数基金与定期定额投资是实现财富稳健增长的有效路径。

有效市场与随机漫步的理论根基

马尔基尔的投资哲学建立在两大理论基石之上: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股价已充分反映所有公开信息,技术分析与基本面分析难以持续获得超额收益;随机漫步理论则指出,由于新信息不可预测,股价短期波动呈现随机特征,市场择时策略缺乏可行性。

当前投资领域存在两大分析范式:基本面投资通过宏观经济指标、行业周期和公司财务数据评估内在价值,技术面投资则依赖价格走势、成交量等历史数据预测未来趋势。实践中,多数投资者采用"基本面选股+技术面择时"的混合策略,但马尔基尔教授指出,在有效市场环境下,这些主动投资行为终将回归市场平均收益。

历史数据显示,市场非完全有效时期往往伴随投资者行为偏差。1950-2022年美国股市年化收益约10%,但错过涨幅最大的5个交易日会导致收益降至5%,错过20个交易日则收益转负。这种"关键涨跌日"的不可预测性,正是频繁择时导致收益损耗的核心原因。

市场非有效期的应对智慧

面对市场短期波动,马尔基尔教授强调行为金融学揭示的群体心理效应:狂热阶段投资者追涨高估值资产,恐慌阶段又恐慌性抛售低估标的。这种"追涨杀跌"的循环,正是普通投资者长期跑输市场的根本症结。相比之下,被动投资通过纪律性配置,有效规避了人性弱点带来的决策失误。

书中引用实证数据揭示市场非有效期的投资陷阱:当投资者试图捕捉泡沫破裂时机时,70%的预测会因误判导致重大损失。这种不可预测性恰恰印证了有效市场理论的核心观点——未来价格变动既不可预测也不可系统性利用。

长期乐观主义者的投资哲学

马尔基尔的投资框架隐含着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坚定信念。对于非乐观主义者而言,全球化多元配置的指数基金组合仍具战略价值:即便最悲观预期成真,分散投资也能降低单一市场风险;若现实优于预期,则可获得超额回报。这种"防御性乐观"策略,为理性悲观者提供了可行的投资路径。

针对"被动投资削弱市场定价功能"的质疑,马尔基尔教授指出:积极投资者与消极投资者的共生关系构成市场生态平衡。主动交易者的定价行为为指数成分股提供价值基准,被动资金的配置效应则促进资源优化。这种分工机制既保持了市场活力,又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

数据显示,美国市场主动管理基金近十年跑赢指数的比例不足20%,而指数基金规模占比已超40%。这印证了马尔基尔教授的判断:对于缺乏专业能力的普通投资者,被动投资是更优选择。但市场永远需要价值发现者,正如投机行为在合理范围内是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来源。

(作者任职于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

本文刊于11月15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