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商报消息●长江商报记者 沈右荣
2025年11月,新东方(09901.HK、EDU.US)创始人俞敏洪再度陷入舆论漩涡。这位在南极旅游的企业家,因一封周年纪念内部信引发员工与公众的广泛争议,而新东方股价的连续下跌,更让这场风波蒙上经营压力的阴影。
11月16日,正值新东方成立32周年纪念日,身处南极的俞敏洪通过内部信表达纪念与感谢。信中,他提出三大愿景:新东方要成为“希望的播种者”,东方甄选应成“商家良知的代表”,新东方文旅要“让更多人把世界装在心里”。然而,这封主题为“冰雪中的坚守”的信件,却因内容失衡引发争议。
据统计,信中17次出现“我”、5次提及“南极”,却鲜少涉及员工当前的工作压力。一名自称新东方员工的网友在社交媒体发文称:“此刻,我正在晚上八点半下课的地铁上。10个小时的课程是折磨的,享受周末快乐的时光是与我无关的。”另有员工直言:“企业邮箱里你虚无又狡黠的红字,仿佛在不经意间炫耀你那被员工血汗染透的成功。”
网友的批评更为尖锐。有人发布“给俞敏洪的一封回信”称:“您在南极看冰山,我在出租屋看数字。”更有报道指出,教育板块员工在纪念日当天仍在连夜加班做续费方案,看到信中对南极风光的描述“只觉得讽刺”。截至目前,新东方及俞敏洪本人尚未对此事公开回应,但俞敏洪在社交媒体连续发布多条南极旅游视频,进一步加剧了舆论争议。
与内部信风波同步发酵的,是新东方在资本市场的表现。11月18日港股收盘,新东方股价下跌2.17%,近五个交易日中有四日收跌;美股市场截至美东时间17日,公司股价已连续四个交易日下跌。这一走势与新东方近期公布的财务数据密切相关。
财报显示,2026财年第一季度(2025年6月1日至8月31日),新东方实现营业收入107.91亿元,同比增长6.10%,但净利润同比下降1.92%至17.06亿元。核心教育业务增速放缓尤为明显:2025财年营收增速从上一财年的43.9%降至13.6%,第四季度净利润更是同比骤降73.68%,主要受东方甄选业务拖累及商誉减值影响。
作为俞敏洪实际控制的另一家上市公司,东方甄选(01797.HK)的业绩更显严峻。2025财年,其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2.69%至43.92亿元,净利润仅573.50万元,同比降幅高达99.67%。这一数据与东方甄选2023年走红时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直播电商业务转型的深层挑战。
新东方的困境,与其发展历程紧密相关。1993年,俞敏洪在北京中关村二小的破旧房子里注册成立北京新东方学校,凭借托福、GRE培训迅速崛起。1995年,徐小平、王强等北大校友的加入推动公司规范化管理,2006年成为首家海外上市的中国教育机构。此后,新东方通过全国扩张与多元化布局,业务覆盖留学咨询、学前教育、在线教育等领域。
然而,2021年“双减”政策与疫情的双重冲击,让新东方一度命悬一线。危急时刻,俞敏洪带领团队转型直播电商,东方甄选的走红曾被视为“绝地反击”的典范。但如今,东方甄选净利润暴跌、核心主播董宇辉携“与辉同行”出走、孙东旭因个人原因离职,叠加教培业务增速放缓,新东方正面临转型关键期的多重挑战。
尽管公司预计2026财年营收将保持10%左右的增长,但如何平衡业务扩张与盈利能力、修复员工与公众信任,仍是俞敏洪必须解答的课题。这场由一封内部信引发的风波,或许正是新东方转型阵痛的缩影。
视觉中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