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乘用车电动化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商用车领域正悄然酝酿一场颠覆性变革。近日,被称为“卡车界特斯拉”的新能源重卡新势力——深向科技(DeepWay)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引发行业高度关注。这家成立仅5年的企业,在持续亏损超17亿元、营收高度依赖单一车型的背景下,凭借百度与合肥国资的双重背书,能否在重卡电动化赛道闯出一片天地?
深向科技的故事始于创始人万钧的跨界抉择。这位52岁的连续创业者,拥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与中欧国际商学院MBA学历,早年曾在中联重科担任高管,后创立融资租赁公司狮桥集团,成为中国卡车金融领域的头部玩家。在深耕卡车运营的十余年间,他深刻洞察到公路货运的痛点:司机高强度工作与企业低利润并存,油耗、人力与效率问题成为行业桎梏。
转机出现在2018年。百度押注自动驾驶技术,联合阳光融汇资本向狮桥投资10亿元,共同探索商用车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合作过程中,万钧发现主机厂与自动驾驶方案公司存在目标分歧,且燃油车后装智能系统成本高、效果差。这一认知与百度不谋而合,双方于2020年底联合创立深向科技,国内首家“重卡新势力”由此诞生。团队核心成员兼具汽车工程与算法背景:总工程师来自三一重卡,CTO则是百度商用车自动驾驶负责人。
深向科技的快速崛起,离不开合肥的强力支持。这座曾因“押中蔚来”一战成名的“最强风投城市”,以全城动员姿态迎接深向:提供土地、政策与补贴,覆盖人才安家、子女教育等全方位保障,甚至联动省、市、县三级国资共同投资。2023年,深向将总部迁至肥西,仅用两个月便完成合作敲定,创下造车圈罕见速度。
资本与资源到位后,深向加速推进研发与量产。2021年,首款正向研发的智能新能源重卡“深向星辰”问世,续航突破660公里。2023年量产交付509辆,2024年跃升至3002辆,2025年上半年已交付2873辆,几乎追平去年全年。合肥的介入并非单纯输血,而是通过产业链、资本与政策三线发力,构建新能源汽车完整生态。从三电系统到智能驾驶,从车规级芯片到供应链金融,合肥的产业集群为深向提供了高效协同的支撑,使其在2024年将交付量拉升至3000辆量级。
这种“全周期托底”模式显著降低了深向的扩张成本。重卡单车价值超百万,供应链阻滞可能导致交付延误,而合肥的产业资源“绿灯”政策,使深向得以专注研发与量产。双方形成双向加速:深向借助合肥跳过漫长爬坡期,合肥则通过深向将产业布局从乘用车延伸至商用车,完善新能源版图。
尽管深向的成长轨迹堪称惊艳,但其赴港IPO之路并非坦途。成立至今融资12轮,股东名单涵盖百度、联想、启明创投等创投圈“全明星阵容”,市场期待值远超一般造车团队。然而,财务数据暴露出结构性压力: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营收从4.26亿元增至15.06亿元,但净亏损同期从3.89亿元扩大至3.71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达17.02亿元。
营收增长与现金流脱节的问题尤为突出。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仅3%左右,资产负债率持续维持在140%上下,显示其长期依赖负债驱动增长。更严峻的是,应收账款从3940万元飙升至14.15亿元,表明销售回款速度滞后,信贷风险攀升。叠加重卡行业账期长、客户资金压力大的特性,现金流恶化风险不容忽视。
业务结构单一化是另一大软肋。报告期内,新能源重卡贡献超99%的收入,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深向星辰”单一车型。尽管第二款车型“星途”已推出,但交付量仍显薄弱,短期内难以形成多产品矩阵。在B端采购主导的重卡市场,大客户节奏变化、补贴政策收紧或价格战爆发,均可能对销量造成冲击。
外部竞争压力同样逼人。传统重卡巨头如东风、重汽、陕汽已加速新能源车型布局,凭借成熟供应链与产能优势,其成本线显著低于新势力。在补贴窗口收窄的背景下,行业价格战一触即发,这对高研发投入的深向而言将是致命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创始人万钧此前创办的狮桥融资租赁近期出现风险信号,其本人被法院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尽管这一记录不直接涉及深向科技,但可能影响投资者对公司治理与关联风险的判断。从商用车金融大佬到造车新势力掌舵人,万钧用5年完成跨界逆袭,但17亿元累计亏损、超100%资产负债率与单一车型依赖,仍为IPO之路蒙上阴影。
资本既追逐增长,更看重确定性。当乘用车电动化竞争进入红海,商用车或成为下一个爆发点。这位文科生打造的重卡新势力,能否凭借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在港股市场闯出一片天?答案或许藏在合肥的产业赌局与深向的量产曲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