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小熊电器:从低谷到逆袭,探索转型新路径

时间:2025-11-19 20:54:15 来源:飞鲸投研 作者:飞鲸投研



小熊电器,业绩反转引发关注!

回看2024年,小熊电器的经营状况曾一度引发市场担忧。尽管公司全年营业收入达到47.58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但净利润却由2023年的4.45亿元缩水至3.06亿元,同比下滑了31.26%。这一数据变化,让不少投资者和行业观察者纷纷猜测:小熊电器,这只曾经的“小而美”企业,是否已经跑累了?

市场质疑声中,小熊电器用成绩给出了答案。



并没有。

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小熊电器净利润强势扭转,达到2.68亿元,同比大增43.23%。这一巨大的反转,不禁让人好奇:小熊电器究竟是如何跌入低谷,又是如何实现起死回生的呢?

小熊电器的困局与挑战

回顾小熊电器的发展历程,其凭借对细分市场的精准洞察,以酸奶机等创新产品切中了年轻一代“精致懒宅”的厨房生活痛点,并通过线上渠道的迅速崛起,成功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长期以来,厨房小家电业务一直是小熊电器的核心命脉,营收占比常年超过60%。

然而,好景不长。

随着小家电行业技术壁垒的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入场者开始涌入市场。美的、苏泊尔等巨头凭借其规模与渠道优势,频频发动价格竞争与促销攻势,激烈地争夺着每一寸市场。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换新动力也明显疲软,换新周期从2021年的约2.2年显著延长至3.5年。市场从“抢新增”变成了“挣存量”,行业整体毛利率被不断拉低。为了不掉队,小熊电器也不得不参与其中,牺牲了部分利润。

反映在数据上,2024年行业整体毛利率已降至24.7%;而小熊电器虽以35.29%的水平高于行业均值,但相较2023年自身,也下滑了1.32个百分点。



在寒意渐浓的市场环境中,一向稳健的小熊电器,业绩也出现了“失速”。

好在,转机出现了。

2025年1月1日起,在国家补贴政策的带动下,消费者相对更愿意购买中高端的产品,厨房小家电行业结构开始优化。小熊电器也终于等来了那阵可以借力的东风,实现了业绩的扭转。

但问题是,靠国补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在核心业务上,公司难以正面抗衡苏泊尔等巨头构筑的护城河;在价格竞争中,利润空间又不断被侵蚀。站在十字路口的小熊电器,未来到底该往哪走?

换条路,走出厨房:小熊电器的转型之路

面对厨房小家电市场的困境,小熊电器毅然决定“晴天修屋顶”——走出厨房,开辟新战场。

它的第一步,迈向了个护小家电领域。

2024年7月,小熊电器以1.54亿现金收购了广东东罗曼智能61.78%的股权,成为了其控股股东。罗曼智能专注电动牙刷、冲牙器等口腔护理产品,技术扎实,供应链成熟。这一收购并非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小熊为了快速拿到个护品类的核心技术和供应链,打破自身边界的关键一步。



效果立竿见影。2024年,个护业务在小熊营收中占比只有7.6%;到了2025年上半年,已迅速涨到12.77%,成为公司第二大业务。

<



然而,高增长的背后往往也伴随着代价。

这块被寄予厚望的新业务,目前正处在“强力催谷”的阶段——2025年上半年,营业成本同比暴增489%,远高于公司小家电业务18%的平均增幅,毛利率也同比下滑了8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小熊电器个护业务正在用短期利润换市场规模,经历一段不可避免的“揠苗助长期”。这份成绩单,亮眼之中夹杂着隐忧,小熊的转型之路虽方向明确,但绝非一片坦途。

接下来是第二步,押注母婴小家电。

在业绩承压的2024年,小熊不仅没退缩,反而逆势加大了研发投入,势必要闯出一片天。

那一年,公司研发费用高达1.95亿元,研发费用率升至4.1%。2025年前三季度势头更猛,达到4.39%,远高于苏泊尔(2%左右)等同行。



当然,研发能够获得市场认可,并不完全在于投入多寡,关键看能否击中用户的需要。

而这,正是小熊电器最擅长的。从最早的“酸奶机”开始,它的核心打法就是精准捕捉被巨头忽略的细分需求。

为了摸清用户,小熊每年收集的新品调研数据超过2万条。这些真实反馈,让它的创新像手术刀一样精准,避免“无效创新”,也减少资源浪费。

公司副总经理刘奎进一步补充了这个理念,他说:“我们不止是满足功能需求,更是通过全场景方案,向用户传递生活主张,达成情感的认同。”

比如,当前Z世代父母已成为了育儿主力,年轻妈妈们急切地希望将繁琐的育儿活动变得更加得心应手,还能抽出时间关注自我。

小熊电器推出的“喂养台”,就切中了这个痛点。它集消毒、泡奶、摇奶、烘干于一体,不仅一站式解决喂养问题,更缓解了年轻爸妈的科学喂养焦虑。

作为转型先行者,小熊电器率先享受先发红利。2025年上半年,母婴小家电已经为公司贡献了1.45亿元的营业收入。未来空间还有望进一步打开。

结语:小熊电器的路,才刚刚清晰

国补的“救命”只是暂时的。真正能让小熊电器走远的,是它主动向“生活方式品牌”转型的决心。

从最早的酸奶机,到个护小家电,再到解决育儿痛点的喂养台——小熊的内核一脉相承:在巨头未至的缝隙中,基于用户生活方式做场景化创新。

这条从“新需求”到“新供给”的路,正推动小熊从一个家电制造商,转向一个生活方式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也许,这才是它真正的出路。

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