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刘子琪

来源:图虫
低于市场价五折就能拿下一套二手房?这一看似不可思议的购房机会,正随着银行直供房的兴起成为现实。
近期,"银行直供房"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络热议。某第三方拍卖平台上一处市场估价约200万元的房产,最终以150万元成交,出售方正是银行。这一案例并非孤例,11月以来,从国有大行到地方农信社,多家银行通过线上平台直接销售房产,价格普遍低于市场水平。
所谓银行直供房,本质是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创新手段。当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通过司法程序收回抵押房产,完成债权剥离后直接以产权人身份出售或出租。这种模式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林先平指出,银行此举旨在加速不良资产处置,提高资金回收效率,同时减少中间环节实现资产快速变现。
当前拍卖平台已形成规模化运营:

来源:阿里拍卖app
传统法拍房市场遇冷形成鲜明对比。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张思远揭示更深层原因:截至2025年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3.52万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持续攀升。根据《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抵债房产需在2年内处置,否则将面临惩罚性风险权重,这迫使银行加速资产处置。
这些房产主要来自两个渠道: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强调,直供房已完成债权剥离,产权清晰度优于法拍房。但购房者仍需核查:
价格优势是直供房最大吸引力:
热度方面:

来源:阿里拍卖app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袁帅认为,直售模式帮助银行实现三大目标:
张思远提供的数据显示,直售使回款周期从传统法拍的2年缩短至半年内,但位置偏远房源仍面临流拍风险。安光勇提醒,直供模式虽提升处置效率,但难以化解地产下行、地方债务等系统性风险。
住房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
关于价格影响存在两种观点:
张思远认为直供房规模有限,长期难改市场趋势,仅在三四线城市可能拉低报价预期。
安光勇指出,在库存多、需求弱的区域,直供房成交价易形成新价格锚点,压缩二手房议价空间。
面对银行直售冲击,行业呈现分化态势:
这场由银行发起的房产处置革命,正在重塑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生态格局。对于购房者而言,既要看到价格优势带来的机遇,也要理性评估潜在风险;对于行业参与者来说,这既是挑战更是转型升级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