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菲利普·阿吉翁来华演讲,来源:主办方提供
全文共4199字,阅读全文约需13分钟
当顶尖经济学家与东方智慧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在北京中央财经大学的演讲,以“创造性破坏”理论为钥匙,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解决方案。
本文首发于21金融圈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作者 | 张欣
编辑 | 杨希
新媒体运营 | 张舒惠
北京初冬的午后,中央财经大学讲堂内座无虚席。68岁的阿吉翁身着深蓝色西装,玳瑁色黑框眼镜后透着学者特有的锐利目光。这位出生于法国时尚世家(母亲为Chloe品牌创始人加比·阿吉翁)的经济学家,自幼在“颠覆传统”的创新氛围中成长,其学术生涯始终贯穿着对主流理论的批判性审视。
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数学经济学博士到哈佛大学双料博士,从麻省理工学院到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教席,阿吉翁与彼得·豪伊特共同构建的“创新驱动增长理论”,通过将熊彼特“创造性破坏”概念模型化,成功打破了索洛模型对增长理论长达数十年的垄断。这一突破性贡献,使其荣膺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7年,我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的第一年,彼得·豪伊特恰好来校访问。”阿吉翁回忆道,“我们决定将熊彼特‘创造性破坏’这个当时被视为‘课堂趣闻’的概念,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模型。”这一灵光乍现的提议,开启了持续数年的理论攻坚。
传统索洛模型认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是资本积累,但存在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长期增长只能依赖外生的技术进步。而阿吉翁-豪伊特模型则揭示:
该理论的核心矛盾在于:创新者需要垄断租金激励,但获得租金后又可能阻碍后续创新。阿吉翁强调:“规范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管理好这对矛盾——让有才能者脱颖而出,同时防止既得利益者压制新生力量。”
在时长两小时的演讲中,阿吉翁用大量数据图表解析中国转型困境:“1978年靠技术引进和要素重组就能实现增长,但现在,仅靠模仿远远不够。”他提出三大转型抓手:
针对创新与公平的认知误区,阿吉翁提出三项关键政策:
丹麦与美国的对比研究显示:企业倒闭导致失业时,丹麦工人因完善的保障体系(失业救济、再培训等),其抗抑郁药服用率、心脏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美国。这种“弹性安全”机制既让企业敢于拥抱技术变革,又为劳动者提供兜底保障。
芬兰1970年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延长至12年级并实现质量统一,大幅提升了贫困家庭子女成为创新者的概率。阿吉翁指出:“高收入父母传递的知识视野比金钱支持更重要,普惠且高质量的教育是扩大创新人才储备的关键。”
美国近年增长停滞部分源于明星企业垄断抑制新企业进入。阿吉翁建议优化竞争政策,通过增加新企业数量和重启“创造性破坏”机制,提升社会流动性。
演讲尾声,阿吉翁将熊彼特增长理论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中国既需要美国式的创新动能,也要避免其高不平等、低社会流动性的弊端;既要学习欧洲的社会保护机制,又要突破其低创新瓶颈。”他特别提醒政策制定者:“不必在创新与包容间二选一,通过‘弹性安全’体系、教育改革和竞争政策,完全可以实现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