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晚间,上海证券交易所一纸"无异议"决议引发资本市场震动——成立仅五年的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尔线程")以88天创下科创板史上最快过会纪录。从6月30日IPO申请获受理到9月26日成功过会,这家GPU新势力不仅刷新审核速度,更以80亿元拟募资规模成为2025年A股最大半导体IPO项目。
制图:佘诗婕
与摩尔线程同日过会的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同样以不足百天的审核周期刷新创业板纪录。两起"闪电过会"事件迅速点燃资本市场,多家供应链企业被列入"摩尔线程概念股",市场甚至将其对标"国产英伟达"。但喧嚣背后,投资者更关注三个核心问题:这家年轻GPU企业的技术壁垒有多高?面对英伟达的垄断优势如何突围?其商业故事能否支撑持续发展?
成立于2020年的摩尔线程,是国内极少数具备全功能GPU研发能力的企业。其产品架构覆盖通用计算与图形渲染双重需求,在AI模型快速迭代的背景下,这种"双引擎"特性成为差异化优势。招股书显示,公司已推出四代GPU架构(苏堤、春晓、曲院和平湖),形成覆盖AI智算、云计算和个人智算的完整产品矩阵。
尽管成立仅五年,摩尔线程已展现强劲增长势头。财务数据显示,其营收从2022年的0.46亿元飙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7.02亿元,三年复合增速达208%。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毛利率从负转正攀升至70%以上,远超科创板半导体公司38%的平均水平,显示出高单价AI加速卡开始规模化放量。
在首轮问询中,上交所集中关注五大风险点:持续亏损、毛利率波动、CUDA兼容潜在知识产权风险、客户集中度及存货高企。上市委现场审议时,进一步要求公司说明两大关键问题:
这种监管力度折射出GPU行业的特殊性——作为AI算力核心,该领域既承载着国产替代的战略使命,又面临国际巨头的强势竞争。全球市场呈现"一超多强"格局,英伟达凭借Hopper架构占据AI芯片市场90%份额,而国内企业则处于"多而散"的竞争阶段。
摩尔线程在招股书中坦陈与英伟达的差距:在综合研发实力、核心技术积累、产品客户生态等方面仍存代差。更严峻的是,随着资本涌入GPU赛道,价格战风险加剧可能压缩利润空间。但公司强调其"全功能"定位在国内具有稀缺性,在数据中心、智能汽车等场景存在巨大替代空间。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当前AI训练/推理芯片缺口可能持续3-5年,为国产算力企业提供宝贵窗口期。数据显示,2024-2025年上半年,摩尔线程AI智算产品收入占比从77.63%跃升至94.85%,成为核心增长引擎。公司解释称,这得益于大模型训练、GPU云服务等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尽管营收高速增长,摩尔线程仍面临累计14.8亿元未弥补亏损。公司预计最早要到2027年才能实现报表盈利。不过其现金流表现稳健,2024年末货币资金达49亿元,短期偿债压力可控。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需要持续的技术投入和市场拓展来支撑。
在产品策略上,公司正从通用图形加速向高毛利AI智算领域聚焦。桌面级图形产品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反映出战略重心向数据中心等高价值场景的转移。这种调整能否奏效,将直接影响其估值空间和上市后的市场表现。
记者 王莹
文字编辑 褚念颖
版面编辑 佘诗婕
责任编辑 光云
独家线索投稿邮箱:ipowgw@ifnews.com
(本文为《国际金融报》旗下IPO日报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