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呈现出“冲高-调整-修复”的阶段性节奏,这一波动背后既有政策预期与AI主题的催化,也受到财政、关税等外部因素的扰动。然而,市场运行的深层逻辑,实则是内外宏观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内经济在消费提振与偏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下保持平稳运行,而海外方面,美联储已于10月29日宣布再次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3.75%-4%。基于港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管局同步跟进利率调整,为港股流动性环境注入积极信号。(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报,2025.10.30)
历史数据显示,美联储降息周期通常对港股流动性构成利好,但需注意各轮周期的具体表现存在差异。例如,2019年降息周期中,港股科技板块因估值修复与产业趋势共振实现显著上涨,而2020年则因全球疫情冲击呈现分化。(观点来源:长江证券,2025.10.17)在当前外部流动性环境改善与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背景下,通过指数化投资进行一篮子布局,或成为投资者把握港股科技机遇的优选策略。
在此背景下,港股通科技ETF南方(159269)及联接(A类025503,C类025504)为投资者提供了透明、规则化的投资工具。该产品通过跟踪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精准捕捉港股新经济领域的成长红利,其设计逻辑与当前市场环境高度契合。
【标的指数深度解析:方法论与结构特征】
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编制方法论体现了“科技主题边界”与“基本面硬约束”的双重筛选机制。首先,指数从港股通综合指数样本中,聚焦通信、互联网、医药生物、电子、半导体、新能源、航空航天与国防等核心科技领域,确保成分股的科技属性纯度。其次,引入严格的基本面筛选规则:剔除过去两年营业收入增速连续为负且研发投入占比不足3%的证券,同时对各中证二级行业中总市值排名前三的证券予以豁免,以保障细分领域的代表性。最终,按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从高到低选取50只样本,采用调整市值加权,并设置单一成分权重上限为10%,每半年定期调整。(资料来源:Wind,中证指数,截至2025.08.31,根据指数公司编制方案,成分股或有所改变,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这种“主题+基本面”的双重筛选机制,塑造了指数均衡且贴近产业前沿的结构特征。相较于部分高度集中于TMT领域的科技指数,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在互联网/计算机、电子/半导体之外,适度提高了智能汽车与医药生物的权重,并覆盖新能源与通信等方向,形成了更均衡的“泛科技”分布。结合年内市场表现,科技主线由AI与互联网向智能汽车、创新药等板块扩散的趋势显著,指数的均衡配置有助于在风格轮动中维持主题暴露的连续性,降低单赛道拥挤可能带来的波动放大效应。从投资角度看,该指数将“研发强度”和“营收增速”纳入筛选标准,强化了样本的创新成色;而行业代表性豁免与权重上限并存的设计,既保留了龙头的市场影响力,又抑制了单一成分的过度集中,在方法层面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资料来源:Wind,中证指数,恒生指数,截至2025.09.23,其中成分股板块划分口径中,TMT为申万一级行业中的电子、计算机、传媒、通信、社会服务、商贸零售,根据指数公司编制方案,成分股或有所改变,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产业趋势、资金与估值要点】
该指数的结构设计恰好呼应了当前AI驱动的产业扩散趋势。海外云厂商资本开支持续加速,已形成“投资—应用—收益—再投资”的良性循环;国内科技与互联网企业亦加大对AI基础设施的投入,相关业务占比显著提升。在AI驱动下,科技投资链条正从应用平台向底层算力、关键器件延伸,并与智能电动、创新药等方向形成多赛道共振。指数对通信、互联网、电子、医药生物、汽车、新能源等环节的广谱覆盖,使其较好地契合了产业演进逻辑。(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中银证券,华西证券,2025.08.31)
从历史表现、资金与估值看,港股科技板块的吸引力进一步凸显。历史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下旬,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年初至今涨幅约58.6%,在同区间领先于多类港股科技主题指数,并在过往多个阶段中体现出一定弹性优势。(数据来源:Wind,均采用港币计价的全收益指数,截至2025.09.23)

▲图示:年初至今四大指数走势比较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09.23。指数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资金面上,2025年至今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超万亿港币,成交占港交所比重已升至约35%,内资边际定价权显著提升。从资金流向看,创新药方向,南向与部分外资自6月中旬开始共振回流;互联网方向,外资边际流出已有所放缓。(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09.18)
估值方面,以恒生指数股权风险溢价衡量的指标约7.67%,处于近5年较高分位,表明港股整体具备性价比。制度层面,香港优化上市审批并推出“科企专线”,叠加其离岸人民币枢纽功能强化,有望持续吸引全球科技企业,提升市场承接力。(资料来源:Wind,财经网,中国新闻网,新浪财经,香港证监会官网,天风证券,民生证券研究院等,截至2025.09.23)
【投资者该如何布局?】
综合上述分析,从组合配置角度看,科技主题资产可承担成长弹性角色,与高股息/价值类资产形成互补,通过纪律化的再平衡来维持目标风险暴露。在当前宏观指标边际变化的框架下,结合月度或季度的再平衡节奏,或有助于在“弱复苏+流动性偏宽”的环境中,捕捉结构性机会的同时,通过价值资产对冲波动。
对于希望以指数化方式参与港股科技主题的投资者而言,港股通科技ETF南方(159269)及联接(A类025503,C类025504)所跟踪的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以其明确的主题边界和基本面筛选方法,在“泛科技”维度上提供了均衡的赛道覆盖。在任何投资决策中,理性、长期与分散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原则。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