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星巴克中国控股权易主博裕资本:深度解析交易背后的逻辑与未来展望

时间:2025-11-04 16:38:20 来源:首席商业评论 作者:首席商业评论



一次关于估值、治理与“本土化回归”的深度解读:星巴克中国控股权易主博裕资本

持续半年多的星巴克中国控股权出售传闻终于尘埃落定。2025年11月3日(美国时间),星巴克正式宣布与中国私募巨头博裕资本(Boyu Capital)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运营中国零售业务。根据交易条款,博裕资本将获得最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持续持有品牌与知识产权许可权,合资公司估值约40亿美元(无现金无负债)。


图源:网络

交易核心:市场化竞价与本土主导的双重逻辑

此次交易并非“仓促出售”,而是经过严格市场化竞价的结果。据知情人士透露,星巴克曾邀请包括博裕资本、凯雷(Carlyle)、EQT、红杉中国(HongShan/Sequoia China)、春华资本(Primavera)、KKR等十余家国际与本土私募机构提交非约束性报价,最终博裕资本凭借本土化资源整合能力脱颖而出。这一结果印证了星巴克“借力更懂中国的资本与管理重启增长”的战略意图——通过引入本土主导的股权结构,加速决策效率并深化市场渗透。

根据星巴克公告,合资公司将继续运营中国约8,000家门店,并设定未来扩张至20,000家的目标。公司预计中国零售业务“整体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含出售所得、保留权益价值及未来授权费净现值),这一估值口径综合了品牌溢价、渠道网络与增长潜力等多维度因素。

交易估值:合理折价还是潜在上行空间?

判断交易合理性需拆解关键财务指标:

  • 规模与基线:截至2025年,星巴克中国门店规模约7,800-8,000家,年度营收约30亿美元。尽管门店数量持续增长,但客单价与同店销售增速已显乏力。
  • EBITDA与估值倍数:投标方以2025年预估EBITDA(4-5亿美元)为基准,普遍给出10倍估值(约40-50亿美元),部分机构报价更高。这一倍数在消费品牌私募并购中属合理范围,尤其对拥有强渠道与品牌溢价的资产。


图源:网络

市场对估值存在两种观点:

  • 支持合理派:10倍EBITDA在消费行业并购中并不罕见,买方可通过供应链优化、本土化菜单调整等运营改造提升利润率,3-5年内实现投资回报。与瑞幸咖啡、百胜中国等可比标的历史倍数相比,星巴克中国估值并未显著溢价。
  • 支持折价派:若对比星巴克全球市盈率或EBITDA倍数,中国业务估值低于集团平均水平,反映市场对其增长预期的谨慎态度。此外,本土低价连锁竞争、消费增速放缓与监管不确定性等因素,迫使买方要求更高风险溢价。

简言之,交易对买方存在“潜在上行空间”(通过本土化改造提升利润),对卖方则是“以折价换速度与风险下沉”的商业选择——星巴克全球通过套现与保留权益,既获得现金流又规避了直接运营风险。

星巴克中国26年运营史:从“高端西式体验”到“本土化突围”

回顾星巴克在华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 1999-2000年代中期:以北京国贸首店为起点,通过直营与合资模式快速扩张,定位“高端西式咖啡体验”,在一线城市培育“第三空间”文化。
  • 2000年代后期-2010年代:将中国视为长期增长引擎,门店覆盖新一线城市,并通过臻选门店、烘焙工坊等业态深化本土化尝试。
  • 2014-2019年高速扩张期:门店数量突破数千家,市场份额一度被估超30%,成为行业领头羊。
  • 2019-2022年挑战期:瑞幸咖啡、Manner等本土品牌以低价、快速迭代与灵活营销抢占市场,星巴克同店销售增速放缓,叠加疫情冲击,营收弹性受挫。研究显示,其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约34%下滑至2022年的14%(不同统计口径存在差异)。


图源:网络

为应对挑战,星巴克自2023年起启动战略调整:降价试验、精简SKU、强化数字化与本土产品开发,并公开探索“引入本土资本/合作伙伴”的选项,最终走向控股权出售的结构性变革。

未来展望:本土资本能否复制麦当劳中国成功路径?

参考麦当劳中国与百胜中国的案例,本土资本主导运营可能带来三类效率提升:

  • 决策链缩短:促销、定价、菜单调整等审批流程加速,更适应中国市场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
  • 渠道协同深化:本土股东方与电商、配送、社交平台等形成深度合作,例如场景化营销与会员体系整合。
  • 供应链本土化:在采购、冷链物流与供应商谈判中发挥资源与议价优势,降低成本。


图源:网络

以麦当劳中国为例:2017年,麦当劳将中国与香港业务多数股权出售给中信资本/凯雷后,扩张节奏与本土化速度显著加快。截至2023年,麦当劳中国门店数量突破5,500家,并通过数字化升级与供应链优化提升运营效率。这一案例常被视为“外资与本土资本合作释放增长潜力”的典范。

星巴克与博裕的合资公司能否复制这一成功?关键在于平衡三点:

  • 品牌资产保护:避免过度本土化削弱品牌调性,需在创新与标准间找到平衡点。
  • 门店与伙伴关系维护
  • 长期资本投入:持续投资门店升级与数字化建设,避免短期逐利行为损害长期竞争力。

博裕资本的地产、渠道与政府资源网络,及其在本土化改造中的实操经验,为合资公司提供了增长动能。而星巴克保留40%股权与品牌授权,则为“保底质量+加速本土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观察指标:12-24个月内的四大关键变量

未来12-24个月,以下指标将检验交易成效:

  • 组织架构与高层人事:博裕与星巴克如何分配CEO/COO席位与决策权,直接影响战略执行效率。
  • 盈利改善路径:同店销售、客单价恢复、数字会员粘性及门店扩张速度是否符合承诺。
  • 渠道合作落地:能否与外卖、支付、社交等主流平台形成深度商业协作。
  • 政策与监管:并购是否顺利通过反垄断审查,监管态度是否支持外资品牌本土化治理创新。


图源:网络

结语:外资品牌在华治理的新范式实验

星巴克向博裕资本出让控股权,并非“退出中国”,而是通过模式重启探索“品牌全球-运营本土”的二元优势。在一个被本土玩家高度碎片化且快速演进的市场中,星巴克需在差异化溢价与规模扩张间找到新平衡。若博裕资本能成功融合“敏捷化运营”与“品牌体验保护”,这宗交易或将为外资品牌在华治理提供全新范式。

合资后的组织决策、业绩KPI与渠道合作实质进展,将是检验“卖了”后能否“活好”的核心指标。这场实验的结局,值得所有关注中国消费市场变革的从业者持续观察。

参考资料:

  • Starbucks press release — “Starbucks and Boyu Announce Joint Venture …”
  • Reuters / Bloomberg关于博裕领先竞购与交易结构报道
  • Starbucks FY2025财报(中国市场营收与国际分部业绩)
  • 中国与国际媒体对中国本土投行/私募投标名单与估值讨论(彭博、路透、Huxiu等)
  • McDonald’s、Yum China等先例:McDonald’s 2017年中国股权交易、Yum China 2016年分拆案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