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孙艺格

图源:图虫
全球最大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正以一场股权变更开启中国市场的新篇章。从“独资”到“合资”,这场战略调整背后,既是本土咖啡品牌崛起带来的竞争压力,也是星巴克适应中国消费市场的必然选择。
11月4日,星巴克中国资讯中心发布消息称,星巴克与亚洲私募股权机构博裕投资达成协议。根据协议,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继续作为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向新合资企业授权。这是星巴克入华26年来首次出让中国业务控股权,标志着其经营模式从独资向合资的重大转变。
从“独资”到“合资”:星巴克的战略妥协
自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星巴克曾以高端咖啡品牌的定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以“9.9元”咖啡、外卖平台“0元购”等低价策略冲击市场,星巴克的竞争优势逐渐削弱。此次股权出售,被视为星巴克在中国市场被动调整的信号。
“割肉”130亿美元,拓店目标翻倍
据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新合资企业将以上海为总部,管理运营现有8000家门店,并计划将门店数量拓展至20000家。这一目标若实现,星巴克在华门店规模将接近当前的三倍。
星巴克咖啡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表示:“博裕的本地市场经验将加速星巴克在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博裕投资合伙人黄宇铮则强调,双方将融合星巴克的全球领导力与博裕的本地洞察,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创新的体验。

图源:天眼查
博裕投资:消费零售领域的“资深玩家”
接手星巴克中国的博裕投资,近年来在消费零售领域动作频频。2025年上半年,其收购了北京SKP约42%-45%股权,成为奢侈品百货的重要股东。此外,博裕还投资了极兔速递、网易云音乐、完美日记、蜜雪冰城等知名项目,涵盖物流、音乐、美妆、茶饮等多个赛道。
星巴克为何选择“中国合伙人”?
回顾星巴克在华经营模式演变,其曾通过特许经营快速扩张,又在2017年斥资13亿美元收购华东市场合资企业股份,实现全面直营。然而,面对中国咖啡市场的激烈竞争,星巴克的“水土不服”逐渐显现。
价格战下的妥协:从“高端”到“亲民”
瑞幸等品牌以平价策略抢占市场后,星巴克动辄40元、50元的咖啡价格显得“曲高和寡”。为应对挑战,星巴克今年以来推出多项低价策略:外卖平台将抹茶星冰乐大杯、椰子丝绒燕麦拿铁大杯降至24元,推出72元经典咖啡3次卡;6月又宣布星冰乐、冰摇茶等数十款产品集体降价,大杯饮品平均降幅达5元。
尽管低价策略带动了销量增长,但星巴克的业绩增幅仍显乏力。2025财年,其全球净营收同比增长3%,中国市场营收同比增长5%,但同店销售额下降1%,客单价同比下滑5%。第四季度虽同店销售额增长2%,但平均客单价下降7%,显示价格战对利润的挤压。
“第三空间”的困境:高成本与消费习惯冲突
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提出的“第三空间”概念,曾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然而,这一模式在中国市场面临挑战:门店面积普遍在150-300平方米,且多位于核心商业区,导致租金和人员成本高昂。此外,直营模式虽保障了品质统一,却进一步推高了扩张成本。
相比之下,瑞幸咖啡以20-60平方米的快取店为主,占比达92%,且多数门店仅需3名以内店员。这种“轻资产”模式更适应中国消费者“即买即走”的习惯,也对星巴克构成直接竞争。
调整门店模型:从“大而全”到“小而美”
为适应市场变化,星巴克开始调整门店策略,推出“小而美”的轻量化模型:单店面积从传统大店的200平方米压缩至80-120平方米,减少堂食座位占比,强化外带服务。这一转变旨在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更贴近中国消费者的快节奏需求。
此次股权变更,不仅是星巴克股权结构的调整,更是其经营策略的理性升级。通过引入中国本土资本,星巴克有望加速门店扩张、优化成本结构,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