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曾思怡
在“苏州梅友机场”成为网络热议话题之际,长三角地区另一座新机场——嘉兴南湖机场正加速崛起。今年8月完成验证试飞,9月通过行业验收,这座4E级民用运输机场计划年底正式通航,标志着长三角航空运输格局迎来新变化。
作为长三角首座、全国第二座专业航空货运枢纽(仅次于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嘉兴南湖机场采用“客货并举、货运为主”的差异化定位。其周边环绕无锡硕放、杭州萧山、上海虹桥及浦东四大国际机场,在航空资源高度密集的区域,这座新机场如何找到生存空间?其货运属性又将释放多少经济价值?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2024年以来全国已有至少10座新机场进入获批、开建、验收或通航阶段,且多数位于中小城市。根据《“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我国民用运输机场数量将从2020年的241个增至2025年的270个。截至2024年底,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已达263个,距离目标仅一步之遥。
嘉兴南湖机场的落地引发社会热议。民航专家林智杰指出,从经济实力和客运需求看,苏州作为全国前十的经济强市,早应建设吞吐量两三千万级的机场。但受全国机场布局限制,苏州机场建设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可能分流上海枢纽客源货源,二是长三角空域资源紧张,尤其是上海第三机场明确后,苏州机场建设难度倍增。
嘉兴南湖机场的突破口在于差异化布局。该机场由军用机场改扩建而来,项目自2008年启动申报,2021年获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其56个机位中33个为专用货机位,占比近60%,通过“前店后仓”模式实现货物快速集散。这种设计既满足长三角制造业密集区的航空货运需求,又避免与周边客运机场同质化竞争。
图源:图虫创意
中国民航大学航空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晓津分析,我国制造业升级催生大量高时效性货运需求,如创新药物、电子设备等。长三角作为制造中心,现有客运为主的航空运输模式已无法满足需求。他举例称,近年航空客运运力过剩,水陆货运内卷,但航空货运价格依然坚挺,说明市场缺口巨大。
上海浦东机场虽为世界第二大货运机场,但受航班时刻限制,货运容量难以快速提升。嘉兴南湖机场的定位正是填补这一空白。林智杰认为,该机场初期将分流上海价格敏感型国内货运和电商平台物流业务,但长期看是上海国际货运枢纽的有益补充。
专业货运枢纽的定位为嘉兴临空经济带来发展契机。李晓津解释,航空货运枢纽不仅是物流中转站,更是经济枢纽。短期看,可为航空货运公司创造利润;长期看,将吸引科技含量高、迭代快的临空型产业集聚。
嘉兴规划以机场为核心建设10平方公里临空经济区,重点发展航空物流、跨境电商、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官方预计,到2035年该区域有望贡献全市15%的GDP。《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机场群,并将嘉兴机场列入重点工程名单。
作为经济活跃地区,长三角航空运输需求长期领先全国。2024年,长三角机场群旅客吞吐量达2.88亿人次,超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机场群。其中上海浦东和虹桥机场合计吞吐量1.24亿人次,位居全国首位。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部分截图
嘉兴南湖机场并非孤例。近年,中小城市机场建设呈现爆发态势:
这些机场多位于中小城市,从经济角度看填补了航空资源空白,改善民生、赋能文旅、促进区域协调;位于超大城市周边的,则起到分流枢纽机场、错位联动的作用,如广州新机场、嘉兴南湖机场;部分机场主打货运功能,如宝鸡机场。
图源:图虫创意
这一布局符合《“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方向,即加快枢纽机场建设、完善非枢纽机场布局、提升存量设施效率。李晓津团队研究发现,2024年有机场的城市GDP增速普遍接近6%,机场所在城区增速达7%,说明机场对周边经济具有显著集聚效应,尤其在偏远地区效果更明显。
展望未来,李晓津认为,新民用运输机场将更多布局在偏远地区,东南沿海大城市大规模建设期已结束。但低空经济将接力发展,超大城市将迎来更多通用机场,西部地广人稀地区也将布局通用机场,满足农业、旅游业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