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万里
从宣布赴港IPO到携手OpenAI布局AI硬件,立讯精密近三个月频繁成为市场焦点。截至9月30日,其总市值达4691亿元,最高时曾突破5000亿元大关。这家从代工起家的企业,如今正通过战略转型撕掉“代工厂”标签,而其背后的灵魂人物王来春,正以创新者的姿态重新定义精密制造行业。
王来春的创业史堪称中国制造业的传奇。出生于普通家庭的她,因13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最终选择南下深圳打工。1988年,富士康在内地建厂初期,恶劣的工作环境吓退了多数工人,但王来春却坚持了近十年,从基层员工一路晋升为管理千人的课长。
1997年,全球制造业掀起离职创业潮,王来春在郭台强(郭台铭胞弟)的鼓励下决定自立门户。1999年,她向郭台铭递交辞职信,带着从哥哥处筹集的资金收购香港立讯股份,正式创立立讯精密。初期,公司依靠承接富士康外溢订单存活,招股书显示,2007-2009年富士康贡献营收占比超45%。
2010年立讯精密深交所上市后,王来春开始谋划战略转型。2011年苹果供应链扩张期,她通过收购昆山联滔电子切入iPad连接线业务,随后逐步拿下声学组件、手机组装、摄像头模组等核心订单。2011-2024年,公司营收从25.56亿元暴增至2688亿元,净利润增长超50倍,成为外界眼中的“苹果代工厂”。
尽管深度绑定苹果带来业绩狂飙,但风险也随之显现。2021年受美国调查及AirPods出货量下调影响,立讯精密股价单月暴跌27.75%;2025年关税扰动导致5个交易日下跌29.22%。更严峻的是,公司毛利率从2019年的20%跌至2024年的10.41%,“代工企业”标签引发市场质疑。
王来春明确表示:“立讯精密不是代工厂,而是具备创新实力的精密制造企业。”为降低对苹果的依赖,她推出“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汽车电子、通信、工业医疗等业务。在汽车领域,公司定下成为全球Tier1供应商前十的目标,2025年上半年汽车业务营收达86.58亿元,占比提升至6.95%。
2025年5月,立讯精密机器人总部基地落户常熟,投资50亿元布局AI产业链。8月中旬宣布冲刺港股IPO,拟募资扩充汽车电子与消费电子产能。若成功上市,公司将借助港股股权激励工具吸引海外人才,同时通过与OpenAI合作推出消费级AI终端设备,深度切入AI硬件赛道。
尽管2025年上半年消费电子业务仍贡献78.55%的营收,但立讯精密的转型已初见成效。通讯业务营收达111亿元,占比提升至8.91%;汽车业务同比增长2.36个百分点。王来春判断,未来5-10年汽车与AI通信板块将复制消费电子的高速增长轨迹。
“希望十年后,立讯精密不仅是消费电子核心供应商,更是全球汽车品牌的Tier1伙伴。”她在采访中表示。通过港股IPO融资、AI产业链布局以及全球化人才战略,这家从代工起家的企业正试图打破“果链”桎梏,向精密制造与智能硬件领域全面进军。
从流水线女工到千亿帝国掌门人,王来春用三十年时间书写了中国制造业的逆袭神话。如今,她正带领立讯精密撕掉“代工厂”标签,在AI与汽车电子的新赛道上开启第二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