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绝味食品因财务违规被ST,卤味行业面临合规挑战

时间:2025-09-23 18:09:59 来源:节点财经 作者:节点财经



文 / 十界

来源 / 节点财经

2025年9月20日晚间,绝味食品发布公告称,公司于9月19日收到中国证监会湖南监管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该文件显示,2017年至2021年期间,绝味食品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这一财务违规行为最终触发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5年4月修订)》相关规定,绝味食品股票将于2025年9月22日停牌,9月23日起实施其他风险警示,A股简称由“绝味食品”变更为“ST绝味”。这一反向操作与其他企业虚增营收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01 五年财务违规终暴露,监管处罚触发ST危机

此次危机的导火索源于绝味食品长达五年的财务违规操作。根据湖南证监局2025年9月19日出具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2017年至2021年期间,绝味食品未将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纳入财务报表,导致各年度营收均存在少计情况。



经测算,2017年至2021年期间,绝味食品少计营业收入占对应年度公开披露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48%、3.79%、2.20%、2.39%、1.64%,合计少计营业收入约7.24亿元。一位资本市场分析师指出:“加盟门店装修是绝味加盟体系的重要环节,公司通过指定装修方承接业务,却将这部分收入体外循环,本质是违反《证券法》信息披露真实性要求的财务造假。”

监管层的调查早有伏笔。2024年6月,证监会已因绝味食品“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对其立案。经过一年多的核查,挖出了这家“卤味第一股”的反向操作: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戴文军知悉公司实际管理加盟门店装修业务,却未将其纳入上市公司经营、核算体系,并在2017年至2021年年度报告上签字。

如今,处罚结果正式落地:公司被处以400万元罚款,对戴文军给予警告并处以200万元罚款,对彭才刚给予警告并处以150万元罚款,对彭刚毅给予警告并处以100万元罚款。处罚公告发布仅4天,绝味食品便收到交易所“其他风险警示”通知,股票简称变更为“ST绝味”,这家曾市值超600亿元的卤味龙头正式踏入“ST阵营”。

02 业绩断崖式下滑,门店收缩暴露经营困境

财务违规曝光的同时,绝味食品的经营业绩也呈现“断崖式”下滑。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28.2亿元,同比下滑15.57%;净利润1.75亿元,同比减少40.71%。这一业绩并非短期波动,回溯2024年,绝味食品全年营收62.57亿元,同比下滑13.84%;归母净利润2.27亿元,同比下滑34.04%,创上市以来利润新低。

营收、净利润双降的同时,绝味食品门店扩张的“油门”也彻底踩下刹车。《节点财经》了解到,卤味销售高度依赖线下门店,而绝味食品此前凭借加盟模式“跑马圈地”,2019年突破万店规模,至2023年年底中国大陆地区门店总数达15950家。彼时公司营收也从2019年的51.72亿元逐步增长至2023年的72.61亿元,门店扩张与业绩增长形成正向联动。

但这一趋势在2024年出现逆转,公司当年未在年报中披露门店数量及增长情况,市场普遍预判其规模收缩。2025年半年报中,绝味食品仍未公开门店数据,但华创食饮研报指出,绝味业绩调整主要源于闭店数目过多,且单店经营仍存压力;参考窄门餐眼数据,截至9月3日,绝味在营门店仅10838家,较官方给出的2023年底15950家店数据减少超5000家。

绝味食品的业绩颓势并非偶然。从内部看,长期依赖加盟模式导致的内控缺陷进一步放大了外部风险,最终引发“财务违规+经营下滑”的双重危机。从外部环境看,卤味行业已从“增量扩张”进入“存量厮杀”阶段,竞争烈度持续升级,叠加消费需求疲软,企业生存压力陡增。



从行业层面看,卤味市场规模增速正在放慢。存量竞争下,头部企业纷纷采取“以价换量”策略,导致行业整体毛利率承压。紫燕食品、周黑鸭、煌上煌等同行加速布局,通过降价促销、新品迭代抢占市场份额。同时,随着健康消费理念兴起,年轻消费者对“高盐高油”的传统卤味偏好度下降,转而追求低糖、低脂、高蛋白的健康零食。

内外部的压力叠加,让绝味食品面临不小的挑战。从绝味食品的“ST危机”中,卤味行业也需吸取教训,重构增长逻辑,在合规经营的基础上突破存量竞争的桎梏,寻找新的增长动能。

对绝味自身而言,当务之急是解决内控漏洞与信任危机。一方面,需配合监管要求完成财务整改,公开透明披露加盟体系的收入、成本、利润情况;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加盟商的赋能与管控,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通过数字化工具优化门店选址与库存管理,降低加盟商经营成本。

03 财务违规被ST非个例,监管零容忍成常态

绝味食品因虚减收入被ST并非资本市场孤例。近年来,随着2023年修订版《退市新规》的落地,监管层对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持续加大,“财务违规即ST”已成为行业常态。

例如*ST普利,2021年至2022年间通过虚构成品药和原料药销售业务的方式,虚假确认药品销售收入和利润。公司2021、2022年虚假记载的营业收入金额合计达10.3亿元,占这两年披露的年度营业收入合计金额的31.08%;虚假记载的利润总额金额合计达6.95亿元,占这两年披露的年度利润总额合计金额的76.72%。

曾因“千亿财务造假”震惊市场的ST康美,因财务舞弊被ST,最终因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审计报告出具无法表示意见,于2023年退市,成为A股市场“财务造假退市第一股”。相关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投资者通过集体诉讼获得赔偿超24亿元,成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的标志性案例。

一位投行人士强调:“这些案例表明,监管层对财务造假的态度是‘零容忍’,无论是虚增还是虚减收入,只要触及信息披露违规红线,都会面临严厉处罚。2023年退市新规明确将‘财务造假金额较大、情节严重’列为‘其他风险警示’情形,绝味食品的案例正是监管政策的具体体现。对上市公司而言,合规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任何试图通过财务操纵掩盖经营问题的行为,最终都会付出沉重代价。”



从“卤味龙头”到“ST绝味”,绝味食品给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在资本市场中,合规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任何试图通过财务操纵掩盖问题的行为,最终都会被市场识破。而在行业竞争中,唯有扎实经营、聚焦核心能力、顺应消费趋势,才能在周期波动中稳健前行。

卤味行业的未来,注定属于那些既能坚守合规底线,又能突破创新边界的企业。它们不仅需要修复消费者与投资者的信任,更需要重新定义卤味的价值,让这一传统行业在新消费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题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