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牛马充足却缺驴?解析中国缺驴危机的深层原因

时间:2025-09-25 09:22:42 来源:江瀚视野 作者:江瀚视野

在中国传统的家畜中,牛马常被提及,但驴也是极为常见的存在,不少地方还有驴肉火烧这样的名吃。然而最近,“牛马有的是,驴不够了”冲上热搜,这让人不禁好奇,缺驴危机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一、牛马充足,驴却告急?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我国目前确实面临着“缺驴”危机。驴的存栏量远远低于市场需求,导致驴产品价格不断攀升。甚至有部分诚信经营的店家,因驴肉价格过高,直接将店内商品改为“马肉火烧”。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我国驴存栏量出现显著缺口,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时间内,难以快速弥补这一缺口。9月22日,中国畜牧业协会驴业分会相关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确认了我国缺驴的事实:“目前我国牛马都不缺,就缺驴。”

数据显示,早在1990年,我国驴存栏量超过1100万头,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但到了2015年,驴存栏数量便减少到了不足400万头。到了2023年,全国驴存栏量更是仅剩下约146万头,且目前总存栏量仍在持续下降中。在驴业分会相关负责人看来,总存栏量持续减少,是驴与其他畜类相比特有的现象。

在我国农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驴才是第一生产力。相对低廉的身价、温顺的性格以及皮实的身体,让驴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大有作为。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增加驴的存栏数便被列入其中。“一五计划”显示,计划在5年间增加200万头驴的存栏数,足见当年驴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价值。之后,“生产队的驴”便成为了农村的一道风景线。


二、缺驴危机究竟是怎么来的?

近年来,“缺驴”一词频繁出现在财经讨论中,甚至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梗。在畜牧业整体发展的背景下,为何偏偏“驴不够了”呢?

首先,从历史角色定位来看,早年间驴凭借吃苦耐劳的特性,成为了中国最为常见的家畜之一。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的时期,农业生产、货物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重活累活,都离不开驴的参与。无论是在南方的水田耕作中,还是在北方的旱地播种、收获过程里,驴都能凭借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耐力,承担起拉犁、拉车等繁重任务。对于广大农户而言,驴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当时农业生产体系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也因此形成了较为庞大的驴养殖规模,满足了社会生产生活的需求。


其次,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驴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角色逐渐边缘化。大家日益使用农用机械取代了传统的畜力,这直接导致驴失去了原有的市场需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拖拉机、收割机、运输车等各类农用机械不断普及,这些机械在生产效率、作业范围、承载能力等方面都远超驴等传统畜力。在农业生产中,一台收割机一天的工作量可能需要数十头驴花费数天才能完成,而且机械作业不受季节、天气等自然条件的过多限制,能够有效保障农业生产的及时性和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为了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益,纷纷放弃使用驴,转而选择农用机械,使得驴在农业生产领域的需求急剧下降。同时,在交通运输等其他领域,汽车、电动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也逐渐取代了驴车,进一步压缩了驴的应用场景,最终导致驴的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养殖规模也随之不断缩减。

第三,驴的繁殖和养殖特点也是导致其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与牛、羊等家畜相比,驴的繁殖能力较弱,孕期较长,且每次产仔数量较少。此外,驴的生长周期较长,从出生到成年需要较长时间,这使得驴的养殖成本相对较高。更为重要的是,驴在集中圈养的环境下容易出现体质下降、疾病频发等问题,这进一步限制了其规模化养殖的可能性。因此,尽管市场上对驴肉、驴奶等产品的需求依然存在,但由于养殖难度大、成本高,许多养殖户选择放弃养殖驴,转而养殖其他更为经济的家畜。


第四,从长期来看,当前的缺驴危机并非无法解决,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持续的科研创新,突破驴养殖的技术瓶颈。要想实现驴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深入研究驴的生物学特性,研发适合驴的规模化养殖技术和模式。

同时,还可以结合市场需求,拓展驴的产业链,开发驴皮、驴肉、驴奶等相关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提高驴的经济价值,激发农户的养殖积极性,推动驴的工业产业化发展。只有通过这些科研创新举措,才能让驴像牛羊一样实现规模化养殖,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缺驴危机,保障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