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达摩财经
作为中国经济总量常年稳居全国第三的省份,山东省的城商行群体在2025年上半年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却长期被市场低估。与江浙地区备受关注的城商行相比,山东城商行在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方面均表现优异,形成了独具韧性的区域金融生态。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山东省GDP突破5万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经济基础为城商行提供了肥沃的发展土壤。目前,山东拥有全国最多的14家城商行,其中齐鲁银行和青岛银行以超7400亿元的资产规模形成“双雄并立”格局,临商银行更以13.04%的资产增速位列全国124家城商行第三名。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城商行不良贷款率普遍维持在1.7%以下,拨备覆盖率持续提升,风险控制能力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截至2025年6月末,山东省内12家城商行(除枣庄银行、德州银行外)均已公布半年报。齐鲁银行以7513.1亿元资产总额居首,青岛银行以7430.3亿元紧随其后。从增速看,临商银行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3%,泰安银行、威海银行、齐鲁银行分别实现11.9%、9.6%和9%的较快增长,多数银行增速超7%。
山东城商行的规模扩张得益于区域经济的稳健增长。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作为全国唯一拥有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山东以重化工业、制造业和农业为经济“压舱石”,企业融资需求稳定且单个体量较大。城商行深度嵌入本地产业链,服务对象涵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地方基建项目和国有企业,形成了稳定优质的资产端。
贷款规模方面,12家城商行贷款余额合计2.2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0%,高于全省银行业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其中,潍坊银行贷款余额1914.88亿元,同比增长16.47%;齐鲁银行贷款余额3714.10亿元,同比增长10.16%。
不过,与长三角城商行相比,山东城商行在战略新兴产业和小微贷款领域仍存差距。例如,江苏银行绿色金融规模、宁波银行科技贷款规模均领先行业,而江浙地区民营经济活跃,普惠小微贷款和财富管理业务更具优势。
2025年上半年,山东城商行头部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齐鲁银行资产规模首次反超青岛银行。
Wind数据显示,2021年末青岛银行总资产较齐鲁银行多近900亿元,但此后差距逐步缩小。齐鲁银行通过夯实对公业务战略,深化头部客户拓展,建立省属国企、头雁企业等重点客户清单,同时壮大腰部客户规模,实现了稳步扩张。而青岛银行则依托青岛国际港口城市的区位优势,采取“青岛核心+自贸区突破”战略,重点发展跨境金融与海洋经济。
从经营业绩看,青岛银行营收规模和净利润表现优于齐鲁银行。截至6月末,青岛银行净息差为1.72%,高于齐鲁银行的1.53%;营业收入76.62亿元,同比增长7.5%;净利润30.65亿元,同比增长16.1%。齐鲁银行营业收入67.82亿元,同比增长5.8%;净利润27.34亿元,同比增长16.5%。值得注意的是,齐鲁银行净息差较去年年末回升0.02个百分点,在银行业净息差持续下行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资产质量方面,山东经济结构偏重传统制造业,部分城商行面临产能过剩行业信贷风险。截至6月末,齐鲁银行、青岛银行不良率分别为1.09%和1.12%,而长三角地区的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等不良率均未超过0.9%。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