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阿力米热
九月的深圳依然湿热难耐,会展中心内人潮涌动。张婧攥着跨境电商宣传册站在展台前,耳边充斥着'海外仓''供应链'等陌生词汇。两个月前,她还在讲台上教授日语课程,如今却不得不重新规划职业生涯。
2018年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高考日语试卷难度比英语低5-10个百分点。这项政策直接催生了日语考生规模爆炸式增长:2016年全国仅940万考生中日语考生不足万人,到2020年已激增至12.35万人,四年增长超12倍。张婧正是乘着这股东风,从湖北到深圳担任日语教师。
教室里上课 图源:图虫创意
2024年高考改革成为转折点。新题型增加听力考题,单选题改为完形填空,新增应用型小作文。这些变化导致选择日语高考的学生数量断崖式下跌,张婧所带班级从巅峰时期的120人骤减至40人。今年七月,她收到'生源不足'的通知,七年教学生涯戛然而止。
在社交媒体上,'日语毕业还能做什么'的焦虑正在蔓延。2025年华中师范大学宣布停招外国文学(韩语类)研究生,河北大学拟撤销英语和日语口译硕士点。这些调整背后,是教育部2018-2022年专业备案数据显示的严峻现实:五年间101所高校撤销外语类专业,其中日语26所、英语20所。
分岔路口需要作出选择 图源:图虫创意
AI技术的冲击比预期来得更快。新华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国内AI翻译企业达1545家,同比增长706家,31.8%的翻译项目采用AI完成。张婧在跨境电商面试时深刻体会到这种变革:企业提供的AI试播稿虽然准确但生硬,经她修改后才具备口语连贯性。'光会语言不够,还要懂海关政策、外贸流程和税务规定。'
2017年考入北京外语院校的莉至同样经历转型阵痛。她曾坚信'语言是打开世界的钥匙',但当人工智能三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高校开始推行'语言+专业'复合培养模式时,她不得不重新规划职业路径。最终选择海外运营岗位的她感慨:'有工作就很好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AI正在重构翻译职业生态。'除高规格场合外,普通翻译工作将被AI取代,但外语教育承载的跨文化理解价值不会消失。'这解释了为何北京外国语大学仍保持183个语种招生,但重点转向'语种+专业方向'复合培养。
人工智能正融入生活 图源:图虫创意
外语院校的变革已悄然展开:上海外国语大学建立'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联合阿里云推出'AI云帆译'平台。中国翻译协会报告显示,翻译服务正从语言服务向内容服务扩展,国际传播、市场营销等新领域需要'外语+国际传播'的复合型人才。
这场变革中,680.8万翻译从业人员正在经历职业重构。正如张端鸿教授所言:'计算器没有让数学消失,AI也不会取代对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学习。'但可以确定的是,单纯的语言技能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外语+'复合模式正在重塑行业生态。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内张婧、莉至均为化名)